“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
樊丽明,山东大学校长,教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
摘 要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建设“新文科” 的核心要义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节点,基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服务人的现代化目标。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想风云激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他强调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2018 年9 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 发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提出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要求。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讨论“新文科”建设,首先要注意文科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内容的多元化。按照研究对象和任务,文科可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常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研究微观领域的精神文化现象,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侧重于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宏观社会现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门类都可纳入“文科”范畴。这决定了“新文科” 建设内容的广度更宽、难度更大,也要求“新文科”研究与建设应有分类思维,方能提高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二是其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人文社会学科既是事实科学, 追求客观真理,又是价值科学,追求具有主观标准的美和善,是客观和主观、事实和价值、真理和规范相统一的科学,具有科学认识和意识形态双重功能。一方面,它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秉持科学的原理和法则,按照科学的逻辑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保持科学的理论品格,实现科学的认识功能,这种真理具有唯一性。另一方面,它又以人类自身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意识形态功能,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要自觉地维护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因此,文科发展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理论的非唯一性、非标准化。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与主张都会打下社会烙印,立场不同做出的判断就有所不同。文科的双重属性,使其与自然科学的专业、课程、内容相比,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品性。因而,它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涵养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建设是一项外部正效益极强的工程,也是具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性的工程。
一、“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
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发端于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表述为“新文科”。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后,新文科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
第一,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目前,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深刻的全方位变革,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对人类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科学发展,人类创造了大量新知识,由此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这些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诊疗风起云涌,“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基因技术+”奔腾而至。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切迫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同时,科技进步不断创造着研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产生持续引发着新的研究课题,不仅促进自然科学进步,也促进文科学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范式的变化,推动文科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因此,“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
第二,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回顾历史,去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处在历史新节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创新文化发展,树牢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是文科的新使命,即文科的时代性要求。而培养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任的人才,需要文科教育有新作为新气象。如何着力培养基础扎实、通古博今、创新力强的中国文化研究人才,以承担创新性发展职责;如何着力培养知识广博、通晓中外的跨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如何着力培养知识复合、创造力和实践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以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如何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质量通识教育,进行有效的社会推广,树牢全民族文化自信,等等,都值得深思和探索。
第三,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首先,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文科中不少学科的基本概念都来自西方,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对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依赖性很强。这既体现了文科在开放活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自主研究不足的软肋。仅就经济学管理学而言,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中国道路”,但学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研究不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的提炼分析不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尚未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案例进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也很不平衡不充分。如何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如何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如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充分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科建设应该着力研究和破解的问题。其次,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文科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点规模和招生数量激增,对满足社会的经管人才急需贡献良多,但也暴露出一些偏向。就经济学管理学门类而言,一是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从专业增设、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重应用型专业、轻理论型专业,增设应用类课程,大大压缩理论和史学课程,片面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忽视理论思维能力,高层次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质量不容乐观;二是方法过度量化问题比较突出。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技术至上、忽视思想,非数理计量不成论文等问题;三是实践教学弱化,专业见习实习学时不足、质量监控缺失,不利于实践能力培养,更不利于深入把握中国国情。要真正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引领性人才,未来担当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大任,文科人才培养就要着力突破一些瓶颈,迈出新的改革步伐。
第四,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以加入联合国为标志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到现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提出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要着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与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对于高校文科建设而言,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通晓规则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包括外交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新闻人才、国际专利人才等,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全球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是全球新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
二、“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
“新文科”建设的要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以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为指归,重点工作则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一方面,要着力建设交叉融合新专业(新方向)。要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探索建设适应引领时代发展的新专业(新方向),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按照交叉融合范围和程度,新专业可分为以下情形。(1)人文科学内部融合的新专业。比如说国学人才培养,山东大学尼山学堂的研究实践表明,文史哲专业不打通,优秀国学人才很难培养出来。要培养出未来的国学大家大师,深度融合文史哲专业值得探索。(2)人文与社科融合的新专业。譬如,以外语+国政、外语+国经、外语+法学等模式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以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于一体的PPE项目培养理论人才,都是有价值的改革探索。(3)文理融合的新专业。譬如金融科技、科技考古、计算社会学等,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传统文科相结合,旨在培养业界学界创新发展急需的新型人才。(4)文工、文医融合的新专业。譬如,适应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新需求,可探索文工交叉、本硕贯通的复合型甚至国际化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艺术设计与新媒体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结合的护理康复人才培养等。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专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调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未来发展潜力提升。譬如,以往新闻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适应各类传统媒体发展的需要,新文科则要致力于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进行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再如,在新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背景下,文科专业如何增开并开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实践课程结构,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探索新模式。首先要探索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本研贯通模式。依据文科的新职责,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模式也不同。学术型人才的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统筹设计至关重要,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长学制贯通培养,尤其是实行滚动式可淘汰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是培养精英国学人才、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人才的有效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一要实现高校与境内外教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通过国内外机构的学习和实习,开拓视野,增强能力。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采取国内外高校、境内外机构(总部位于中国的亚投行、金砖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机构以及日内瓦、纽约的国际组织)学习实习的有机集成模式,培养效果良好。二要实现校政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培养质量。三要实现跨校跨院联合培养,探索双学位或主辅修、微专业的建设方法与实施策略。
第三,建设新课程。一是要开发新课程,改造老课程。既致力于开发适应新专业新方向的专业课程,如空间计量经济学,也要特别重视开发通识教育课程,如国学经典。二是要编写新教材,补充新内容。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吸收新研究方法的新教材,补充新内容。三是要运用新手段,开发新思维。着力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5类“金课”,让文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学生考查标准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但对于文科而言,运用新手段不宜一刀切,不是旨在把课程内容呈现得炫目多彩,而关键在于因课而异,通过运用必要的新手段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理解更深刻,学习更有效,更具启迪创造性。
第四,构建新理论。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工作难度很大,需要执着探索和长期积累,目前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创立了“新结构经济学”。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将“过程和关系”两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山东大学资深教授曾繁仁一直致力于研究生态美学,深耕于基础理论领域,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生态美学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案例。另外,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明、东西方跨文明对话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提出的需要新文科去探索解决的新课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有待于有识之士进一步完善而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进而言之,推进“新文科”建设还需要正视难点,破除障碍。首先,对于高校而言,主要是实现观念更新和改善制度供给。高校要充分认识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高等学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和树立文化自信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壮大对高校人才培养内容方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新角色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此为基础,“新文科”建设既需要学院层面的规划,更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依据各自校情,加强专家论证,明确突破环节,解决重点问题。学校需进行制度创新,给予配套政策支持,解决新文科建设中学院、教师关心的瓶颈问题,鼓励跨学院联合建设新专业,鼓励实现校内外师资实验实训等资源的共享,鼓励教师开发新课程,加大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力度,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其次,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要改革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和优化评价体系。一是为了探索提高新文科学术精英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开展本硕博长学制贯通式培养,需要加大高水平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借鉴新工科建设经验,依据改革需求,更新专业口径,增设合理专业名称,支撑新文科建设与改革,避免旧瓶装新酒现象。三是改善学科学校评价导向,破除唯项目、唯经费、唯奖励倾向,以利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协调发展,遵循不同学科规律科学发展。